香港茶馆的前世今生,你吃过吗?
说到香港,怎能错过茶馆呢? 在香港街头,每隔三到五家店铺就会看到一家茶餐厅。 香港也已将茶餐厅文化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问我香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家“茶餐厅”。 那么对于茶餐厅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茶餐厅的前世今生。
Ice Room,茶餐厅的前身
冰室又称“冰厅”,是茶餐厅的前身。 早年在香港想吃西餐,就得去昂贵的西餐厅。 西式餐厅也称为“西餐厅”或“餐厅”。 大多数人都会因为价格而望而却步,因为它太贵了。
Metro 餐厅,1950 年开业
餐厅菜单
二战后,香港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想吃这些西餐。 于是,冰屋开始出现,提供了一些廉价的“仿西式”食品供大众享用。
永祥冰室,建于20世纪50年代
天气炎热的时候,很多顾客都会来到冰室里喝冷饮、吃冰淇淋、冰沙等。 店里的建筑很高,天花板上悬挂的风扇不断地转动,很凉爽。 所以,大家把这种店称为“冰室”。
当时的冰室主要售卖咖啡、奶茶、红豆冰、三明治、吐司等零食。 有的冰屋设有面包店,每天烤面包,给平民更多的选择。
早期,冰室只有小吃牌照,没有餐馆牌照,所以只能提供奶茶、咖啡和简单的糕点,但不能卖大米。
当时冰室的早餐和午餐生意还不错,但到了晚上,因为卖不到蒸、炒、炸小菜,而且不提供主食,所以没有人去。冰室吃饭,当时没有电视可以给顾客免费提供餐食。 手表。 因此,很多冰屋在黄昏时都会关闭。
后来,越来越多的冰屋开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冰室只能增加更多的食物来增加竞争力。 这逐渐和“西餐厅”混在一起了。 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茶餐厅”。 有中式炒菜,也有西式食物。 基本上,凡是能赚钱的菜,茶餐厅的菜单上都有。
当时的冰糖菜单上已经增加了很多菜品
当时在中环工作的人非常西化,喜欢外国人的咖啡和奶茶三明治,但他们没有钱去酒店的咖啡馆。 于是,催生了很多“茶餐厅”。 1946年开业的“兰香阁茶餐厅”是香港第一家以“茶餐厅”名义经营的茶餐厅。 不幸的是,它现在已经关闭了。 “兰芳园”于1952年开业,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茶餐厅。
兰芳园
也许茶馆是殖民地的普遍现象。 它们分布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它们被称为“Kopitiam”,即咖啡店。 和香港的茶餐厅很像。 他们卖咖啡、奶茶、煮鸡蛋、吐司,但和香港的不一样。 茶餐厅经历了几年的创新,但Kopitiam的食物却简单且缺乏创新。
咖啡店
“最重要的是要快”
“时间就是金钱”,昔日的香港追求效率,生活节奏“快为重”。 而且香港钱多,所以茶餐厅就起到了“薄利多销”的作用。 用餐区面积不大,食客们挤在圆桌旁,热闹非凡。
“摆桌子”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在午餐市场最繁忙的时候。 “搭台”就是让陌生人坐在同一个舞台上。 通常,茶餐厅的服务员都会为客人安排座位,以便更多的顾客可以在茶餐厅就餐。
在茶餐厅里,常见的说法是“伙计们”(即服务员)喊“开水”(即热水),意思是“我手里有很烫的食物和饮料,请小心避开”。 !”)。早年的茶餐厅,服务员以男性为主,他们穿着黄白色的制服,看上去很不端庄,但举止却很专业。
我一边拿着烟下单,一边对着水吧的厨房唱着点单,一秒钟也没有浪费。 他们在工作繁忙时,“以一敌百”,暂时将“香烟”(香烟)放在耳边。 然后,他就像表演杂技一样,双手端着四杯饮料和两盘米饭,穿插在宾客之中。 可能是烟抽多了,那家伙痰多,就吐到座位旁边的吐痰罐里,俗称“吐剑”。
在茶餐厅里,“快”字是大家最常挂在嘴边的,比如“斋咖啡,快”,“柠檬水,快”。 茶馆里的服务员说话也简洁,比如“晚餐火腿丁”(午餐肉和火腿德马丁娃娃面的简称)、“干河”(干炒牛肉河); 除了用词简洁之外,他们使用的单个词也是“简短而精确”,比如“Ole”,是柠檬和可口可乐一起煮,还有“wave oil”,是一块冰- 菠萝面包夹着硬黄油。
在茶餐厅点餐时,有一组特殊的暗语,如下所示。
甜一点,绿一点,冰一点:(咖啡)不要放糖; (面条、面条)不要放葱; (饮料)不要加冰块
加色:米粉里加一点牛腩汁,味道更香
爆炸雪:要求服务员给饮料加冰块
街边购物:外卖
烤底:将三明治放入面包机(烤面包机)中烘烤,使其更酥脆。
毛边:三明治方形包子需要修剪
炒饭底料:烤饭时用炒饭代替白米。
有什么吃的?
茶餐厅的三件宝无疑是蛋挞、菠萝油、奶茶。
20世纪40年代,香港的高级西餐厅就推出了蛋挞。 后来香港改良了蛋挞并将其发扬光大,使蛋挞成为香港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好的蛋挞看起来颜色很鲜艳,皮应该是松松的。
据说菠萝包是20世纪60年代一个冰屋发明的。 这是因为香港人爱吃甜食,觉得面团做的面包太淡了。 然后,在面包上撒上糖等馅料,金黄色的菠萝包就制作完成了。 因为烤出来的面包看起来像菠萝皮上的图案,所以被称为菠萝包。 好的菠萝包是内松外脆的。
好的蛋挞和菠萝包,当然要搭配一杯香浓的奶茶,才算真正的满足。 100年前,英国人将英式奶茶带到香港。 香港人从材料和冲泡方法入手,让港式奶茶成为家喻户晓的饮品。
英国奶茶的冲泡方法非常讲究。 首先,茶杯必须温热,然后将牛奶倒入杯中,然后加入冲泡的热茶。 温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红茶入杯时冷却过快,影响口感,并且添加的牛奶应为室温。
奶茶和鸳鸯技艺也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香港人每天喝港式奶茶多达258万杯。 可以说,奶茶对于香港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饮料。
如何泡一杯好喝的奶茶? 首先,水温要高达96度,泡茶30分钟。 烘烤后,茶呈栗红色。 接下来就是泡茶的过程了。 为了防止茶太苦,冲2到3次就够了。 三份牛奶,七份茶,才是一杯香浓奶茶的最佳比例。
除了三包之外,茶餐厅还有一些经典美食,比如鸡尾酒包。 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 一些面包店老板不想把剩下的面包扔掉,从而浪费它们。 因此,有人发明了将剩下的面包捣碎并与糖混合作为面包馅料的想法。 鸡尾酒面包因其馅料与不同的面包混合在一起,像鸡尾酒一样而得名。 后来,在馅料中加入了椰丝,使鸡尾酒面包更加美味。
鸡尾酒面包
还有创意饮料叫“黑牛”,就是把巧克力冰淇淋放进可口可乐里,或者叫“奶油谷牛奶”,就是把玉泉奶油苏打水(怡泉奶油苏打水)倒入冰冷的鲜牛奶里,成为当时流行的饮品。 是孩子们争相喝的清凉饮料。 可惜的是,这些古老的饮品现在茶餐厅里已经买不到了。
黑牛
奶油沟鲜奶
艰难的生活
据本月报道,香港经济已跌至10年来最差水平。 6月以来,一系列示威活动影响了多个地区。 铜锣湾、湾仔等繁华地区的知名餐厅近期纷纷关门。 那些决定继续运营的人也将被迫受到影响。 香港老牌茶餐厅翠华茶餐厅位于铜锣湾谢斐道及景隆街的分店已暂停营业。
在所谓的社会运动中,带头的往往是资本雄厚的“大佬”。 毕竟,动作是要花钱的。 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运动的人总是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动荡,大大降低了公民外出街头吃饭的欲望和安全感。
每当社会环境出现乱象时,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这些小预算、靠“性价比”经营的茶馆。 他们基本靠房租和邻居的日常消费维持生存。 有了“锻炼”,市民不再有勇气出去上街,更不用说停下来去茶馆吃饭了。 店铺租金是按天计算的,每天都没有顾客。 底层餐饮业面临诸多困境。
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如果所谓的“运动”、所谓的“追求自由”影响了普通公民的衣食自由,这些运动到底是“正义”还是“自私”? ?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